2008年7月26日星期六

感谢耶稣

感谢耶稣。
自从我无意中来到这个论坛后,发现了这里重大的问题。关于真理的混淆!
随即发了很多针对性的帖子,心里真的担心啊。

我的 神是拯救我的 神。他创造了世界,并且为我死在十字架上,也为我们这些相信他的人准备了丰盛的生命。救我的不是那个被造的天使长,救我的那位也不是首先被造的,而是那个自有永有的。谁愿意相信是被天使所救的就让他去信吧,我们给他祷告。

同时也提醒弟兄姐妹,我们在世界上的征战不是属肉体的征战,而是属灵的征战。就算是我们在这里驳倒了别人,但是这个属灵征战的结果如何,更多的是要靠我们的祷告。同时我们要把自己在基督耶稣里坚固起来,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建立纯正信仰上,这样,那些异端邪说就没有市场了。

来到德国之后,看到这里属灵的荒凉,心里真不是滋味。教会一个个的关门,来教会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所谓的牧师们的讲道只是职业化的程序。异端邪说在这里站住脚就不足为奇了。感谢那安慰人的主,他也让我看到了希望。他将会在人看来毫无希望的时候显出大能来,让人只能将荣耀归给他。弟兄姐妹们,让我们一同天天为欧洲的复兴祷告,一直到亲眼看到为止。大家也要积极行动起来,穿戴 神所赐的全副军装,将 神的爱活出来,用我们全人全心为耶稣基督见证。

来到德国之后,就领教到了耶和华见证人。我搬到了学生宿舍后除了我的同屋外,没有任何人知道我的住址,在门牌门铃上也没有任何标记,一天回来后听同屋告诉我有两个德国女士过来找过我,我想十有八九就是耶见吧。他们怎么知道我住这里呢?
我认识了一个中国邻居,我打算跟他传福音,结果在他家已经发现了新世界版。原来他已经跟他们学习一段时间了,不过还好。我又问过周围的中国邻居,他们都有过被耶见拍门´传道´的经历。耶见为了给中国学生传,都学习了汉语。又一次我在火车站,一个德国人主动用汉语跟我聊天,我就意识了他的身份。
不过,我更应该感谢主,你让我经历到了这些,让我开始通过更多的读经学习明白了异端耶和华见证人的错误。万物都相互效力,让爱神的人得益处。这些都是给我的刺激。从此我在主里面也更加坚固了,开始传福音了。因为如果我们不去传,就会让撒旦高兴的,它就会利用各样的机会,让人们不去亲近真理,去信从那些听起来好像更理性的缪误。感谢主,你也允许很多的异端存在,在这个末后的时代,将真正属你的人分别出来。在我刚信主后第一次碰到异端`神的教会´的时候,我就向主作出了一个献身的宣告,全心依靠 神。

来到德国我拿着创12亚伯拉罕的应许来的,结果感谢 神,他的应许是没有落空的。我在德国像以色列民一样,自己经历到了神在应许之地给我的祝福,我的祷告他都垂听了,并且我没有祷告的心里的忧虑他也给我解决了。我得到的恩典是这样多,不但自己足够,而且还能分享给别人。提前1,14 并且我主的恩是格外的丰盛,使我在基督耶稣里有信心和爱心。这节经文我是深有体会的。神爱我们,不是因为我们做的好,而是因为他的恩。

我也有软弱的时候,比如说,坐在电脑前有时抵挡不住黄色网站的诱惑,请大家为此给我祷告。

转载 - 因神活着! 13亿幸存者∶因神活著 王书亚

转载 - 因神活着!
13亿幸存者∶因神活著


王书亚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
──《雅歌》8∶6

5月23日,大地震中被毁损的“大禹故里”牌匾,从北川废墟中清理出来,专程送往绵阳文物局。

除了成都附近的都江堰、彭州外,川西北一线的汶川、北川,平武、茂县、青川、黑水等主要震区,在今天的中国地理和文化版图上,都显得太过偏远。但从黑水到都江堰,恰好都在古羌人建立的冉 国版图内。在上帝的容许中,汶川地震指涉了几个异教文化的因素,5月12日是佛教最主要的节期“佛诞节”,地震中无数寺庙被损毁。而青城山和川北一带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源头,青城山的风景区和道观群,也几乎尽数倾覆。受灾最重的羌族地区,更是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最幽深的源头之一。

羌族的意义绝非56个少数民族之一。羌是甲骨文中反复出现的唯一的氏族名称,是中华族群和古蜀文明的先祖。古羌的始祖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通婚後,流出炎黄子孙。如今,这一最古老的族群仅存30万人,散居在大地震主要受灾县。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被认为是大禹故乡。唐代的司马贞注《史记》,则说禹为西羌,“生於茂州汶川”。

茂县被称为古羌之源,该县的松坪沟,一说为秦始皇的出生地。秦人也是华夏族,西羌的一支。古蜀文明也来自羌族,茂县的叠溪镇,是蚕丛称王、巴蜀立国的开始。而这个镇早在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中,就已彻底消失。

90 年前,内地会的苏格兰传教士陶兰斯,来到羌族聚居的茂县、汶川、理县、黑水及北川一带。令人惊讶地,他发现羌族在服饰、建筑、歌调、婚俗和献祭仪式上,都与被掳巴比伦之前的以色列人非常接近。近年来在川西北一带从事慈善工作的梁燕城博士,也曾论及羌族在生活形态上与犹太族群的相似。

羌族的献祭,如旧约所记,用未凿过的石头筑坛,以全身完好、没有折断骨头的羔羊为祭。羌人的献祭也明显带有强烈的赎罪意识。据陶兰斯的记载,他们称天为“灵父 ”,祭司杀羊之後,将血洒在祭坛上,说“我们洒血是为著我们的罪”。羌族的口传历史说,他们的先祖也生了12个儿子。1925年,陶兰斯给一位羌族祭司读旧约《利未记》第16章,这位老人兴奋地跳起来说,这就是我们失传已久的圣书啊!

陶兰斯大胆断言,古羌族是消失的以色列10个支派之一。不过此说缺乏依据,在学术上有极大的争议。

彩虹之约

无论羌族的血脉如何,中国人终究是彩虹之约後,布满全地的挪亚後裔之一,和地上的万族一样,承受了一个稳定的宇宙。不但生命气息来自创造的父,一切动作存留,也指望那一位救赎的主。专家说,汶川地震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能量的一次陆上地震。在空前的灾难面前,中国社会中每一种世界观,每一种文化的回应,甚至每一种讲述灾难的方式,都面临著被颠覆、被修正的可能。这不但是一次人心的松土,也是一次文化的松土。中国人不但在突如其来的苦难面前是幸存者,也是这一百多年不断挣扎受困、渴望重生的中华文明的幸存者。

文化是社会的灵魂,制度是民族心灵的外观设计。活在其中的我们,是无数生命汇聚、影响和传承的位格相交的产物。所以灾难永远是拆毁与建造的契机。超过一百万志愿者来到四川,日常的价值观和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开始被怀疑。从这些志愿者身上,不仅能看到对灾民的同情,对救援的道德热情;更能看到一种寻求世界观更新的理想主义,和对512之前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体制的一种否定。

但另一方面,道德决策带来的只是一种自我称义的膨胀。就像那位来自深圳的志愿者说,“机会难得,这麽大个事,只有唐山大地震才有”。或者像尹春龙,在奇迹般地救出被埋7天7夜的马元江後,他兴奋地对同伴说,“有些歌星奋斗十年才达到我们今天的成就”。

世人所谓的英雄,就是他某个时刻的抉择,藐视和否定了一种唯物主义的生活逻辑和价值排序。这一场救援、重建与反思,不但指向灾民,也指向举国之人,更加指向神在中国、在四川的教会;不但指向地上的家园,更指向心灵的重建与归正,甚至包括政体与文化的变迁。

13 亿目睹了这场灾难的人,都是灾民,都是幸存者,都有各自的震後综合症。我们不死,不是因为死者在任何地方不如我们。我们不死,是因为我们被赋予了更新这个国家的责任。23日,国务院公布了21个省份对口援助灾区市县的名单。在被毁去的大禹故里,汶川─北川的重建,或许是中国文化百年苦旅之後一次重生归正的机会。512之前,中国人是怎麽活的,社会是怎麽鼓吹的,国家是怎麽治理的;512之後,无论个人、社会还是国家,价值的排序也将被拆毁重建。每一个文化与信仰群体、民间力量和行政区域,都得到了一个机会,去参与相当於一个中小型国家的重建,及参与未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塑造。

当我在 512的下午,从秋千般摇晃的高楼上走下来,还不知道震中在哪里。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天父啊,这一次,你在四川、在成都的儿女们,我们要如何交账?基督徒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其他人群一道,参与对一场灾难的记录、述说、救援、关怀和反思。我们该如何做,又怎麽做。

地震後,媒体、网络、手机短信和一切文字资料中,与以往最不寻常的一点,是突然涌现出两个铺天盖地的用语,一是“天佑中国”,一是“祈福”。和总理温家宝题写的“多难兴邦 ”一样,人们开始以各种方式,相信或盼望,充满灾难的历史演进中,仍有美善的可能和扭转苦难的力量。救灾队伍中,基督徒的身影开始构成灾後画卷的一部分。在成都街头和灾区的路上,人们不时可以看到“基督教赈灾车(物资)”的标贴擦身而过。

无数家庭教会,在灾後短短半个月里,开始浮出水面,尝试彼此连接。各地教会组织的救灾团体,和信徒奉献的物资,源源不断进入四川,走向灾区。1949年以後,中国基督徒的作为,第一次成为公共社会空间中的事件。隐藏已久的家庭教会,也在灾後迅速成为民间公共力量的一种。众多外地教会组建的“中国基督徒爱心行动”,14间成都教会连接的“彩虹重建行动”,北京基督徒企业家的“香柏”领导力机构,上海14间教会团契组织的“尼西行动”,以及主内的“心连心”、“慈福”、“圣爱”、“生命力”、“牧者”等机构,还有无数单独或联合、短期或长期的基督徒团队,一时齐聚成都,共同领受著一个在废墟上进入世界、复兴那不可震动的国的异象。

教会参与救援,但教会不是救援机构;做慈善,却不是慈善机构;介入心理辅导,但不是医疗机构;教会始终是圣言的托付者。基督徒的职责,是站在自己的位分上,在灾难劳苦中与哀哭的人同哭,在公共社会中去付出永不止息的爱,努力成为需要安慰者的安慰。但教会要做的,却是要成为山上的城,和扬起的旌旗,尝试著以不同以往的具有公共性的方式,将神的话语,将一个圣经的世界观,带入这个被震动的社会当中。

基督徒要爱人如己,但更要向社会发出先知般尖锐刺耳的声音,和悔改的信息。因为白白却昂贵的恩典,和永恒的安慰,只在这唯一的路上。不然,就像以色列的先知耶利米,在国破家亡时,他却这样抨击那些只说安慰话的假先知∶“他们轻轻忽忽地医治我百姓的损伤,说,平安了。平安了。其实没有平安”。

向灵魂低头

上帝的作为,奇妙不能测透。有一点要特别感恩的,是当个体生命在自然灾难面前脆弱到极点时,终於反过来,开始赢得国家对个人的尊敬。日本搜救队对被埋100多小时的一对母女不离不弃。在掘出她们的尸体时,全体队员排列、默哀、致敬。接著,在都江堰50具罹难学生的尸体前,温家宝总理停下,对著遗体三鞠躬。这两幕敬畏生命、向著死者灵魂低头的场景,对中国人来说彷佛一次心灵深处的馀震。

在聚源中学,每当一个孩子的尸体被找到,鞭炮就会响起。俄罗斯救援队为了不伤及一具遇难者遗体,多用了10多个小时,将其从废墟中掘出。5月20日,三个部委发布《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特别提到,遗体处理过程要“尊重遇难者尊严”。

这一次,政府和民间不但竭力救援生者,也开始敬畏死者。幸存下来的13亿人,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中尽力挣脱,开始承认生者和死者必有一个相同的部分,即人的灵魂;承认人身上至少有一样东西是死亡不能拿走的。

为死难者降半旗,和三天全国哀悼日,也是国家向著普通公民一次破天荒的折腰。普通公民的意思,就是对他的敬重与他(她)的身分无关,而与生命本身有关。当国旗从一个高不可攀的、国家主义的至高点,降落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时。

这是一个期盼已久的突破,大地震带来了这半个世纪以来,对国家主义偶像崇拜的一次最严重的打击。表明中国人经过千百年来无数灾难,终於获得了一个思考个人生命与国家关系的新起点,就是人的权利、人格和尊严,高於国家,也先於国家。当举国上下,从文武官员到贩夫走卒,一起为死者默哀;这个国家开始低於人的灵魂 ──低於灵魂就是低於神的形象,否定自身的神圣性,而将神圣不可侵犯的起点,还给生命本身,开始被迫承认自己仆人的地位。

陈世琼是北川羌族博物馆副馆长,他说,“要在遗址上,设置一面墙,刻上每一个遇难者的名字”。中国人开始渴望这样一座纪念碑,这样一座哭墙。6万多个名字,是6万多个灵魂的记号,而不是被一个抽象的“人民”或“死难者”所遮蔽。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所有的死难者已为中国带来了祝福。从此,这个社会欠了死者的债。它有责任,更加尊重和守卫个人的生命、权利和自由。教会更加欠了福音的债,因为上帝已将大地空前翻松,基督教与政府长达半世纪的冲突,已进入尾声;但基督信仰与当代社会的冲突,一场文化领域的属灵争战,主若许可,大地震之後才将真正开始。

13亿幸存者惊魂未定,不知自己是本乎谁,依靠谁,又归於谁;不知道自己活著,是因神活著。但在废墟之上,上帝亲自预备了整整一代向上仰望、呼告和寻求的人。但佛教、道教,各种民间宗教;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每一种价值与信仰体系,都以高音喇叭接收著苏醒过来的灵魂。救援生命,抢救灵魂,看见和参与中国未来的社会重建,文化重构、及民主转型的艰难历程,因著神的大能和信实,成为其中一个不可摇动的声音;并有勇气和智慧,在未来与政府机构面对面地交流、辩争、接纳与磨合;当仁不让地成为公民社会、民间社会中坚定饱满的一元──这就是家庭教会在大地震後的时代性的使命。

无数死去孩子的面容问我们,我死之後,你们如何交账?

以爱为旗

46 岁的龚天秀,被埋73小时,她用砖块砸烂小腿喝血求生。银厂沟的崔昌会女士,被埋216个小时後获救。谢守菊、唐雄夫妇,相隔一墙被埋,彼此守望、鼓励,在139个小时後获救。不知这样的新闻,是否有助於降低中国每年28-30万人的自杀数字。但地震中许多这样坚韧求生的故事,的确深深惊骇了生活中麻木不仁、常叹生亦何欢的人们。

在都江堰一条河边,一位母亲在最後一刻,俯身护住吮吸乳汁的孩子。一对年轻父母在地震时,脸对脸、胳膊搭胳膊,二人联合,成为一体,为三岁的女儿宋欣宜筑起一道生命的拱桥。人在灾难中激发的牺牲之爱,对一个有著500万流浪儿、每年在医院有100万弃婴的社会来说,对无数离婚时以儿女为筹码,或充满家庭暴力和家庭冲突的夫妻来说,也彷佛一场洗礼。为什麽一个甚至愿在危难时为他(她)去死的人,日常生活中却忍不住向他(她)怨恨、拒绝甚至背叛。就像国家,为什麽愿意为一个公民的死亡降下国旗,但他活著时,却还是忍不住要去限制、侵犯和剥夺他的选举、信仰、言论或财产的权利?

半个世纪前,诗人何其芳写下一首诗,“成都,我要把你摇醒”。他痛恨这座城市的安逸。危难,是对个人和公共生活中的罪性的一种暴露。大灾大爱,小灾小爱,无灾无爱。人非要被刺痛,才能把残留的是非之心、恻隐之心惊醒,承认上帝的永能与神性。

512 当晚,成都一片惊慌,百万人露宿街头,但排队献血的队伍仍然通宵达旦。这是令人感佩的。接下来的一周,全国民众的爱心被空前激发,企业、机构、个人,民间的捐赠和志愿者运动,也达到共和国历史上的巅峰。日益鼎盛的企业,羽翼初生的NGO,方兴未艾的网络力量,浮出水面的基督教会,与政府、军队一起出现在四川灾区,成为赈灾救援不同以往的一个亮点。

全国也有几万个家庭,登记申请领养地震孤儿。近10年来,中国有近6万孤弃儿被外国家庭收养,其中90%被美国家庭收养。这些收养家庭大多是有一个以上孩子的普通家庭。但相比之下,国内收养孤、残、弃儿的数量一直少得可怜。以至於民政部官方网站上的这一栏目,几乎完全空白。

许多媒体,都以洋溢的语气,赞美著这一地震後的社会道德浪潮。好像人人都献出了罕见的爱。人人都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舆论进入了一个“大灾大爱”的道德蜜月期,风尘仆仆驶进一个博爱精神的洗车房。一篇典型的救灾报导,最後说,“让我们永远记得这些名字吧”,结果不是死难者名单,而是参与救援者的名单。这种先把自己感动了再说的道德情怀,是中国人极为熟悉的。没有基督信仰的光照,道德的热情就迅速变成了对道德的自我圣化。

短短一周,日常的麻木、人的罪性和复杂的利益立场,已开始破碎一个关於救灾的“完美道德风暴”。对红十字会赈灾款项使用的置疑,对成都、绵阳出现被挪用的救灾帐篷、德阳因贩售救灾物资发生街头争执的曝光,对筹款诈骗的打击,对知名人士捐款的争吵,对灾区紧缺物资分配不公的报导,甚至灾民中亦出现对救灾物质和志愿者的挑剔,在心理压力下将对生命苦难的抱怨,转为对社会和他人的抱怨。有人围抢志愿者的车队物资,有人随处扔掉发放的饼乾,扒走死者腕上的手表,有没得到物资的灾民,向政府告发救灾的基督徒是某气功组织。其实这一切,使人看见一个更真实的中国,

中国人爱的匮乏,被一场空前的国殇震惊了。其实我们没有大爱,甚至包括基督徒在内,有的只有一个被刺痛的人的基本反应。这反应是良善的,但若轻易就被自己的反应感动了,我们就比512之前更不如。当政府和灾民在无助之中,拥抱、接纳一切援助者时,教会所做微不足道的事,其实更多只是基督徒作为一个好公民所当尽的本分。接下来,当政府和灾民对教会的接纳,开始出现排斥、怀疑、限制、埋怨甚至反感时;当民间的参与逐步降温,社会上众志成城的氛围渐渐涣散,当我们帮助的对象甚至变得不那麽可爱时,基督徒作为神的儿女,在这场灾难中特别领受的托付,才会从世人的爱心中脱颖而出,并真的开始了。教会面临的挑战,和拥有的祝福,就是在世人开始软弱的时候,叫我们靠著圣灵的运行,可以立志行事;靠著主恩典的供应,还能继续。

其实,我们几乎忘了这个事实,家庭教会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大的民间组织。基督徒是神的管家,无论在世俗法律上的身分是什麽,教会都领受了托付,有分“治理”天父的世界。因神活著,所以向神交账。不然我们还是一个好人的心态,叫所作的,都沦为对自我良心的安慰。

作者现居四川。

转贴--當我說我是基督徒時

326 人次 | Published by seablue at 5:55 下午 | Under: 別人這麼看見祂
本篇文章引用自依依的網路心情日誌

When I say…”I am a Christian”
當我說我是基督徒時
I’m not shouting “I am saved”
我並不是在叫喊著 ” 我是得救的”
I’m whispering “I get lost!”
而是在低聲的說 ” 我曾經迷失過”
“That is why I chose this way.”"
所以我選擇了這條路”

I don’t speak of this with pride.
並不是因為我覺得比你高一等
I’m confessing that I stumble
而是承認我一直在蹣跚而行
and need someone to be my guide.
所以我需要一位生命中的嚮導

I’m not trying to be strong.
我並不是在顯示自己很強壯
I’m professing that I’m weak
而是在承認自己的軟弱
and pray for strength to carryon.
並祈禱尋求繼續前進的力量

I’m not bragging of success.
我並不是在吹噓我的成功
I’m admitting I have failed
而是承認自己的失敗
and cannot ever pay the debt.
並且沒有能力償還所背負的債

I’m not claiming to be perfect,
我並不是在自我宣稱我是完美的
my flaws are too visible
而是讓你看到我生命中的瑕疵是這麼的明顯
but God believes I’m worth it.
但上帝相信我是有價值的

I still feel the sting of pain
我還是會感到痛如針刺般
I have my share of heartaches
但我有上帝來分擔我的心痛
which is why I seek His name.
所以我會繼續尋求祂的名
I do not wish to judge.
我並不是在評價你
I have no authority.
因為我沒有那樣的權柄
I only know I’m loved.
我只知道我是被愛著的

2008年7月25日星期五

希特勒是基督徒吗?

zhangt1229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454263&highlight=
我想,一般受洗的人,就应该被称为是基督徒。在全民受洗的德国,我想,希特勒不应该会例外。

但是,在二战以前的德国,却不应该称为基督徒国家。因为基督教在那个时候,被希特勒握在手中,成为统治工具,就好像中世纪的教廷一样。

虽然我比较不喜欢和认为本人没有脑子,不会思考的人较真。但是,了解一下教会所犯下的罪,对基督徒和非基督徒都有好处。

在20世纪的德国,这个罪叫做自私,软弱,冷漠。

德国是新教的大本营。大多数的人都是新教徒。在二战前,我们看到众多的教会都被强制动员起来鼓吹战争,并且鼓吹日耳曼英雄主义,把希特勒放在弥赛亚的位置上。为什么教会会说出“有第二个弥赛亚”这样荒谬,自打耳光的话,要从纳粹党获得政权开始讲起。

纳粹掌权以后,第一个倒霉的是共产党。当时,教会神父们(虽然新教的教会领导人是牧师,但是,我主要讲的是天主教,因为在纳粹政权中,天主教和新教合一,成为德国的国教,然后沿袭了天主教的制度)选择了沉默,因为共产党员多半是无神论者。接下来是犹太人。当然,教会本来就不喜欢犹太人,自然也就沉默了。接下来是一些民主党人。这个时候,教会发出了一些反对的声音。但是,这个声音没有传出教会,因为,教会中有被收买或者赞同纳粹党作法的人。但是,既然有了这样的声音,纳粹党就开始寻找镇压的机会。好像从1931年起(或者1934年,具体时间记不起来),神学院的学生就必须要对纳粹党宣誓效忠,否则当然是不被录取。

然后,没有了民主党人。德国已经没有其他任何政治势力了。纳粹党开始要求教会所有的神职人员向政府宣誓效忠。遭到教会领导的拒绝,于是,教会内部开始分化。一部分人愿意效忠,他们得到了更高的职位。而一些正直的神职人员被逮捕。他们在名义上是退休了,走出了人群的视野,就被送进了集中营。

经过数年的经营。纳粹党完全的控制了教会,并且成功地让人们以为,耶稣之后,有一个叫做希特勒的弥赛亚代替上帝来拯救日耳曼民族。这个时候,基督教成为了德国的国教。其实,更加贴切的称呼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宗教部》因为,他对人间的政权效忠,而不代表上帝的国度。

现今的德国基督教~~~[转帖

http://www.100872.cn/forum/?url=/forum/t-0-3596-1.html
开明、现代、宽容--- 来自德国外交部概括21世纪初的德国社会的这三个特点通常也是德国宗教状况的写照。德国基督徒人口基本上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平分,德国没有国教,但是政府确是由大的教派以某种方式联合组成。



罗马天主教在德国



信徒有2820万,两德统一后罗马天主教会划分了5个大主教区,18个主教区,3个教区办事处,一个教皇行署。其中2个大主教区在巴伐利亚,2个在北莱茵-维斯特伐利亚,57%的信徒居住在这两个区域,还有28%在巴登-伍尔滕堡、海赛和莱茵兰德-帕拉丁奈特地区,总共13000个教堂中只有900个在这一区域。二战后,东德地区信徒从200万人下降到1992年的80万。为这些信徒服务的是柏林勃兰登堡和萨克森两处教区。



1970年至1989年间,西德参加周日聚会的教徒从37%下降到23%,1970到1990年,每年受洗的信徒从37万减少到30万人,大约47万人在1985至1990年间正式脱离教会,同时有2万5千人重返教会,另外2万5千人改信其他。



尽管信徒人数减少,但教堂税令天主教会资产殷实,1992年即收入约85亿马克。还有80亿马克来自政府补助、服务收入、产权收益及捐赠。这些收入多数通过教会管理的幼儿园、老年中心、医院等反馈社会,重要的天主教会慈善组织叫“德国博爱会”,该会1992年有40万工作人员。



由于前西德社会日益世俗化,造成几个世纪以来形成的罗马天主教传统权威逐渐减退,尤其是在青年人当中。许多德国天主教徒习惯性的无视教会、尤其是教皇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立场,如:节育、婚前性行为、离婚和堕胎。从事神职的人数多年递减,为此,多数信徒支持牧师结婚、许多人还支持女性担任神职。



改革派神职人员总会周期性的挑战教会等级制度及教义,并常常得到很多信徒们的支持。1970年,图宾根大学神学家汉斯-昆以其地位及号召力批判教皇绝对正确及其他思想和教义。90年代初,教会与外界的分歧突出表现在帕德博恩(德国最为保守的教区)大主教与一位改革派牧师尤根-德鲁曼的冲突事件中。由于他的信仰与梵蒂冈的规则和教义相抵触,大主教约翰尼斯-狄根哈特解除了他的神职职务。而他则在教会外的大学、媒体包括谈话节目中继续表达自己的非正统观点,这也是马丁路德留下的传统。1992年曾有过一次调查显示,德鲁曼在德国人中的受欢迎程度高于教皇保罗二世。



新教在德国



90年代中期,有大约3000万新教徒,大多数归属于德国福音教会(EKD)24个成员教会,其总部设在汉诺威。接下来的十年,总部计划迁移到柏林,新教教会主要属于三大教派:路德宗(10个)、改革宗或加尔文宗(2个)、联合教派即路德加尔文宗(12个), 人数最多的教会分布在萨克森、柏林、勃兰登堡、下萨克森、巴伐利亚、图林根及巴登-伍尔滕堡,新教教职人员可以结婚,妇女可以从事服侍工作。90年代中期EKD乃至全德国知名的女牧师是汉堡的玛利亚-杰普森。



90年代初期,大约5%的新教徒参加每周崇拜仪式, 每年受洗的人数从1970年的34万6千人下降到1990年的25万7千人左右(其中12%来自前东德)。与天主教会相似,新教教会也拥有大量税收和奉献收入,EKD也经营着许多医院和其他社会机构,并且是德国国家社会福利系统至关重要的成员。其主要的慈善机构名为“福利事工”,工作人员有35 万人左右。



80年代,东部新教教会成为反对派的聚集地,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1978年达成的一个协议,给予教会以独立地位。反对派团体的信徒成员和后来的非信徒成员,都一样进入教会讨论和平问题及如何改革东德的问题。1989年,这些教会,其中尤其是莱比锡的教会,成为导致东德共产体制崩溃的大规模抗议活动的舞台。



独立教会



德国的独立教会包括12个互相关联但又独立发展的教会和聚会,他们产生于19世纪发端的新教复兴运动时期。有些独立教会实行浸水礼,有些则允许当众作简单的信仰宣告。其中著名的教派是浸信会和卫理公会,他们分别在1834、1849年在德国建立了宗教社区。卫理公会是由美国回来的德国侨民引入德国。1854年起,第三支教派---自由福音派,施浸水礼,但并不把它作为成员资格的前提条件。



虽然各独立教会行事习惯不同,但他们与两大教会不同点还在于,他们认为自己既然是“自由国家”的“独立(自由)教会”,其资金来源就要寻求完全只依靠成员的自愿奉献,而不从政府获取特殊待遇。



作为教派,这些独立教会的出现曾经伴随着迫害和指责,因此,消除偏见经历了漫长艰难的过程。二战后,独立教会参与在西德和西柏林创办了“基督教会研究会”,他们利用这一组织作为与其他教会进行友好互动的论坛。



独立教会的宗旨是强调新约的重要性,强调自由表达对耶稣基督的信仰及献身于他的生活、个人的虔诚、圣洁的生活,出于良心的反对服兵役也是某些独立教会的教义。许多独立教会还强调地方教区的自主权,他们更愿意被称作社团,不愿被称作教会。



从1926年起,德国独立教会的创始成员就开始通过福音独立教会大会彼此合作,这些教会是:福音独立教会联合会,自由福音教会联合会和福音卫理公会教会,另外还有5家教会以客人身份受邀:慕尼黑基督教研究会、德国神圣军、那撒勒人教会,德国门诺派教徒社团联合会等。



近年来,独立教会加强了与新教教会在包括宣教、圣经团体及人道组织如“世界的粮”等方面活动的交流与合作。



东正教在德国



东正教是1960-1970年代由无数赛尔维亚客籍工人带入德国, 90年代初前南斯拉夫改革的失败造成大量塞族人来到德国谋生,还有其他来自东欧国家的斯拉夫人也都信奉东正教,另外,德国为数众多的希腊裔人口信奉希腊正教。

德国路德教派可能选举出首位同性恋主教

2008-06-19 09:22:53 来源: 中国网 网友评论 12 条 点击查看
http://news.163.com/08/0619/09/4EPR1SVP0001121M.html
*   核心提示:下月,德国基督教路德教派可能会公开选出首位同性恋主教,保守派人士称,此举可能会使得很多基督徒疏离此教派,并加深教派内部分歧。

中国网6月19日报道 据路透社柏林6月17日消息,下月,德国基督教路德教派可能会公开选出首位同性恋主教,保守派人士称,此举可能会使得很多基督徒疏离此教派,并加深教派内部分歧。

7月12日的选举使德国人不得不面对同性恋神职人员和同性恋婚姻问题,而这一问题已经在包括英国国教等多个国家、多种教派中引发争议。

来自德国汉堡的高级教士Horst Gorski有望成为石勒苏益格地区的主教。另一位获得提名的竞选者是来自石勒苏益格地区的Gerhard Ulrich。现任的主教将会在9月份退休。

Gorski深受人们尊敬,他曾帮助路德教派的同性恋教士们建立了一座中心。但他公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也令教派内部保守人士非常不满。

一位德国汉堡的牧师Ulrich Ruess表示:“很多基督徒都对主教的这种生活方式很不理解。”

他对同性恋的宽容开放政策激怒了某些路德教派的保守分子,他们声称如果他当选主教将会使很多基督徒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还有人士认为,Gorski若当选将会损害路德教派的标准和重要性。

选举委员会将会决定两位候选人的最后命运。 (本文来源:中国网 ) Yanmei

德国教会的良知─潘霍华

德国教会的良知─潘霍华
见 证 人:黄玉燕 发表日期:2008-2-22 阅读:61次

前言:

优越的亚利安主义,使纳粹政权疯狂杀戮犹太人,丢弃仅存理性、揉碎最后恩慈之心!连高举耶稣之爱的基督教会也不例外。潘霍华──德国教会最后的良知,毅然走上刑台,至今依然向世人见证神的爱……
终局!

一九四五年,4月9日,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德国信义宗的神学家、牧师,以叛国罪,在福洛森堡(Flossenburg)集中营,被处绞刑。临终之前,他托人带信给他的英国朋友贝尔主教:“这是终局,然而对我而言,却是生命的开始。”

目击执刑的营房医生追述,他看着潘霍华在被带到绞架之前,跪下来,祷告。“我深深为这位可敬之人所感动。如此虔诚,如此肯定神听了他的祷告。”他描述:“抵达行刑地点,他再有一句简短祷词,然后勇敢镇定地走上绞架的台阶……。五十年来,身为一个医生,我几乎未曾见过一个人这样完全地降服于上帝的旨意里,从容就死。”

三个星期后,希特勒自杀。5月7日,欧战宣告结束。
立志跟随耶稣

一九四二年,在狱中,潘霍华寄给他亲人、好友的圣诞礼物,是一篇短文“十年之后”。文中,他提醒他共事的伙伴,关于他们愿为之舍命的那一个理想:“ 我们曾经学习从社会底层,从那些被遗弃、被视为嫌疑犯、受虐者、受压迫的、被辱骂的,没有能力的……总之,从那些受苦者的观点,来看人类历史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他对他们提出耶稣基督的榜样:祂愿意为维护世上穷人和被遗弃之人而冒死,且死于酷刑。

从一九二○年开始,潘霍华家族即沉浸于反纳粹的气氛中;这家族一直与德国反闪族主义(anti-Semitism)抗争。他们是德国高贵、富裕、典型知识分子的家庭,代表德国传统自由思想的上层社会,崇尚个人的人格正直和公民责任。

潘霍华的父亲是当时学界权威的精神和神经科医师,同时任教于柏林大学;这位受科学训练的父亲鼓励孩子们独立、自制、客观的精神。母亲是宫廷牧师之女,在信仰方面影响子女甚深,从小教导他们熟悉圣经、诗歌、基督徒信仰的传统。

在潘霍华身上,结合了父亲客观分析的性格和母亲敬虔实际的精神,在这个可敬爱的家庭里,他被抚养长大、受支持。潘霍华是个热爱生命的人,看重诚实和自我的纪律,喜爱与人交往、享受人际关系的喜悦,爱好文学、音乐、艺术;少年的他,钢琴琴艺精湛,是极具潜力的音乐家。

然而,十四岁的潘霍华却宣布他希望成为一个神学家和牧师;这震惊了他的家人。他的兄弟认为教会服事是属于那些器量狭小的布尔乔亚阶级;他的父亲也有同感,但保持沉默,宁愿让孩子自己选择。

当他的家人批评教会不过是服事自己,而且表现得像个懦夫时,潘霍华闪过一个坚定意念:“倘若如此,我一定要改变她!”
初步信仰实践

根据家庭惯例,潘霍华在杜平根大学修一年课后,转读柏林大学。大学时代的他,深受杰出教会历史学家哈纳克(Adolf Harnack)和信义宗学者侯尔(Karl Holl)的影响。

哈纳克看出潘霍华有潜力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者,但令人失望的是他却致力于教义学的钻研;“圣徒交通”(The Communion of Saints),是潘霍华一九二七年写成的神学论文,当时他只有二十一岁。巴特(Karl Barth)读后,赞许为“神学上的奇迹”。

由于还不到按牧的最低年龄,另一方面也需要实际牧会经验,潘霍华暂停学院的生活,申请在西班牙巴塞隆纳的一个助理牧师之职。那个教会的成员,大多以当地的德国商人为主。

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在西班牙,经济大萧条的浪潮袭来。那是潘霍华首次与贫穷的狰狞面目相对,他倾尽全力协助失业的人;在窘困时,他甚至必须在经济上求援于家人。
步上正轨

稍后,潘霍华回到德国,着手第二篇论文的写作,以预备进入大学任教。“行动与存在”(Act and Being)一文,内容关于启示的神学意义、哲学意义。分析这篇论文,可察觉出他在舒适的学院教职,和蒙召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并过一个不十分安定的生活之间,有深刻的挣扎。

通过大学的委任后,潘霍华有机会到美国纽约的联合神学院研读一年。后来,他描述这一年为“一段伟大的自由之日”。

起初,他严厉批判联合神学院,容让自由、人道主义的精神渗透其间,以致失去神学立场。然而他与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相遇,又结交好友,常作讨论,刺激他对社会问题的知觉。

在联合神学院的友谊深深影响他;他们引发了他对登山宝训的专注。他也有机会由同学引介,亲眼见到纽约哈林区的黑人所承受的种族歧视。后来,他把黑人灵歌带回德国,分享给神学院里的师生。另外有一位法国朋友则影响他超越自己国家的范围,对世界和平有深入的委身。日后,潘霍华在普世教会的聚会中,强烈倡导和平。

回到柏林大学,人人都注意到他改变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潘霍华只简单回答,他“已成为一个基督徒”了。这是潘霍华一生中第一次“步上正轨”,他说:“我内心明白,惟有当我开始对登山宝训认真起来,我的生命才能成为真正的清晰和诚实。”
谁是耶稣?

潘霍华与巴特在波昂大学相遇,成为好友。早在求学期间,巴特的著作已经吸引着他;他信任巴特对“如何因应教会与纳粹主义之妥协”的成熟批判。而在学生们的印象中,潘霍华这位最年轻的教授常常直探问题核心,并与今日社会处境作相关联的解释、应用。

在大学任教期间,他曾在柏林贫民窟教一班预备坚信礼的学生。为了更深入了解他们,他搬到附近住,拜访他们的家庭,邀他们到山上退修,共度周末。

不过,潘霍华的教学生涯却因希特勒的得势蒙上阴影。

课堂上,他指陈教会已经偏差了,她太过于求自己的舒适和特权。他告诉学生,教会必须以敢于有别世界价值观的勇气,在耶稣基督里,宣告自己的信仰,并且毫不犹豫地拒绝所有世俗的偶像。他催迫学生去回答一个使人不安的问题:“在一九三三年的世界里,谁是耶稣?人要在哪里找到祂?”

对潘霍华而言,一九三三年的基督,就是受逼迫的犹太人,以及被下监牢的教会异议份子。
让教会仍是教会!

二次大战前夕,德国境内许多基督徒采纳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作为他们信条的一部分。

当时教会发言人葛鲁纳(Hermann Gruner)声明立场,表明国家社会主义是正面的基督教作风,在希特勒身上彰显的是圣灵工作的方式,也是神的旨意,使德国人得以进入基督的教会。

一九三一年11月,潘霍华按牧。

一九三三年,德国教会国家主教改选;面对当时教会与社会政教不分的现况,潘霍华疾声呼吁:“让教会仍然是教会!”然而,德国基督徒还是选了一个亲纳粹的人──穆乐(Ludwig Muller),为国家主教。

那年八月,潘霍华写了一封信给外祖母,坦述:“这是德国国家主义和基督教之间真正的冲突,这冲突越早公开化,越好。”九月,冲突正式发生。在“布朗会议”(Brown Synod;大会中许多神职人员穿着棕色纳粹制服且向纳粹的精神象征致敬),教会通过“亚利安条款”(Aryan Clause),拒绝按立犹太血统的传道人。这条款使德国复原教产生分裂。

布朗会议后,潘霍华很快和另一位牧师朋友成立“牧师紧急联盟”,呼吁为撤消亚利安条款而奋斗;虽有两千人签名,但是教会主教们仍保持沉默,令人失望。然而,一九三四年5月的“巴门会议”(Barmen Synod)中,新的认信教会(Confessing Church)确认了巴门信仰告白,大部分由巴特起草:“……我们拒绝接受,以为我们生命中可以有些部分不属耶稣基督、而属别的主之错谬教义……。”
转换战场

潘霍华的牧职遭到排挤,反对他的人指称他对政府政策的反对太激烈、过度了,而且与犹太朋友的连系太深。另一方面,教会逐渐受纳粹思想影响,使他感到孤立;甚至他任教的大学也与一般风潮妥协,称颂希特勒为政治上的救赎主,并不为那些被褫夺公权的犹太籍教授辩护。

这种种挫折,使潘霍华决定离开德国。一九三三年,他前往伦敦,在那里担任两个德语教会的牧师。这变动招来巴特刺人的指责,批评他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刻逃走了。然而,潘霍华却未曾放弃对抗纳粹主义,他期望从伦敦对德国亲官方教会施以外界的压力。他被委任为国际教会联盟的青年秘书,鼓吹教协对反纳粹采取强烈立场。

潘霍华在英国的活跃,使他与英国主教乔治?贝尔(George Bell)建立了持久的友谊。他的努力于一九三四年,在丹麦芬诺举行的会议中得到积极响应。
追随基督

一九三五年,在靠近巴尔海的地方,认信教会邀请潘霍华主持一不被德国纳粹政府认可的神学院。此神学院的神学生不必是纯正的亚利安血统,不必忠于纳粹;神学院也不接受政府资助,只接受自由奉献。

潘霍华这期间的讲道集,成为后来著名的《追随基督》一书。他痛陈基督徒追求廉价的恩典──有讨价还价空间的救恩,却不对自己做真正的要求,以致“毒害”了跟随基督的生活。潘霍华继续向信徒提出挑战:跟随基督,以致上十字架;接受“付代价的恩典”之信仰,与这无情社会里的牺牲者联结。

盖世太保在一九三七年关闭了这间神学院,即使秘密教课也不成功。

但后来,《团契生活》(Life Together)一书出版,书中记载了神学院里的生活。潘霍华认为需要推动真实的基督徒团契生活,不然,就不能有效地见证,也无法抗拒国家主义者的意识形态──这是德国人已经屈从的。
我的兄弟亚伯在哪里?

一九三七至一九三九年间,认信教会似乎缺乏不屈不挠的信心,面对效忠德国的公民誓言,教会的会议只为谋求己利,缺乏心志,不再抗衡德国纳粹政府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公民权的褫夺。教会领袖是否为犹太人说话,成为潘霍华衡量教会会议成功或失败的准则。

“你的兄弟亚伯在哪里?”潘霍华问。这一段时期的文章和讲道,流露出他对德国教会主教们缺乏胆识而有的苦毒;他常引用箴言三十一章8节,“你当为哑巴(或译不能自辩的)开口……”,来解释为什么他必须为纳粹政府之下的犹太人辩护。

一九三八年6月,第六次认信教会会议的结果,让他大失所望。教会仍无法胜过向纳粹低头的危机!

一九三八年秋的潘霍华,感觉他是一个“没有教会可容身的人”,他不能影响认信教会采取英勇立场去对抗一个邪恶政府!而在普世教会联会里,他也不能说服他们除去德国官方代表在会议中的席位,于是他辞去青年秘书之职。

是年11月9日,纳粹反闪族的疯狂行动失控了。警察站在一旁,看着德国群众打破犹太人的住家、商店、会堂的门窗,以残暴对待犹太人。

这一晚,潘霍华离开柏林。教会在这一场严重的伤害里,不名誉的沉默,使潘霍华极度失望。他想再去美国一趟,再思他对认信教会的委身,以及他反对纳粹政府的这个执着,而联合神学院的师友们,热切要救他脱离沦为纳粹政府异议份子的命运。

然而,国内那些对纳粹政府持异议、受迫害的牧师,却使潘霍华中断他在美的行程。当德国的基督徒需要他的时候,为什么他要去美国呢?于是他立刻决定回国,去国仅一个月。

潘霍华写信给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我必须与我本国的基督徒,一起度过我们国家历史上这段艰难时期。假如我不能与我的同胞一起面对这时候的试炼,我就没有权利参与战后德国教会生命的重建。”

回国后的潘霍华,被禁止教学、讲道,亦不准未经审核而出版文字,并被命令定时向警察报告。之后,他参与了秘谋推翻希特勒的地下工作,目的要使纳粹政府倒台,恢复德国的民主自由。

地下工作的总部设在一修道院附近,在那里潘霍华继续写作。《道德论》(Ethics)──他心目中一生最重要的著作,由后人结集成书──就是在这段日子,针对德国国家危机,及基督徒伦理生活建设的反省。

在其中,潘霍华仍谴责教会没有为弱者发出声音,也没有及时帮助受害者,他痛陈:“对于那些在耶稣基督里最软弱、最无防卫能力的弟兄姐妹之死,教会有罪了。”
锒铛入狱

潘霍华同时参与私运犹太人出境的勇敢计划,引来盖世太保的猜疑。

一九四三年,反纳粹份子两次暗杀希特勒的行动失败后,潘霍华被捕,囚在柏林的泰革(Tegel)军方监狱。其时,纳粹以逃避征兵、参与私运犹太人,以及先前不忠于国的罪名,定他的罪。

在狱中,潘霍华写了许多信件、诗文,死后辑成《狱中书简》一书;如今成为极具价值的基督教经典著作。他不屑表面的信仰、无意义的宗教架构和抽象的神学语言;这些对于在战场和集中营的杀戮和混乱中哀嚎的百姓,是空洞没有生命的答案。他也抨击在乱世里,教会只在意维持其神职人员的权益、本身地位的巩固,表现出来的,只是服事自己,而逃避个人责任。

潘霍华也写信给他的未婚妻玛利亚(Maria),其中三十八封信今天仍被藏在哈佛尚未公开;玛利亚同意这些信的内容在公元2002年才公诸于世。

潘霍华与玛利亚相恋于一九四二年。起初,玛利亚家人反对,一来是年龄差距(37岁和18岁),一来是潘霍华正从事危险的地下工作。然而,当潘霍华入狱后,女方家人公开两人婚约,以表示对他的支持。

玛利亚的探监,成为潘霍华初期冷酷牢狱生活的主要支持。在写给玛利亚的一封信中,潘霍华说:“我们的爱是上帝恩典和慈爱的记号,使得我们能信。”又说:“我所指的信不是逃避世界的信,而是不管遭遇怎样的苦难,对这世界仍保持爱和真实的信心。……我担心,一个基督徒若只用一只脚站在地上,他也会只有一只脚站在天堂。”

一九四四年,暗杀希特勒的计划又告失败。之后,潘霍华沦为主要调查对象之一。

一九四五年2月,他被移到布克恩奥兹(Buchenwald)集中营。在盟军最后几次凌乱攻击行动中,玛利亚在柏林和慕尼黑之间的集中营,常用步行,四处寻访潘霍华,终未能再见他一面。
真正的开始

最后那些日子的纪事,只能从狱中同伴,一位英国情报军官贝斯特所写的书得知片段;他们同为狱中要犯。贝斯特这么写着:“潘霍华是我所见过的极少数人当中,他的神是那么真实,而且一直与他亲近的……。”

一九四五年4月3日,死刑已经判决。

4月9日,他们被带到一个小小乡村,一所作为临时囚房的学校教室。

在复活节后的第一个主日,同室囚犯说服潘霍华带领大家有个祷告会。潘霍华要他们默想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因祂所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贝斯特回忆那个时刻:“他触动了所有人的心,用中肯的话语表达了我们被囚的心境,及其所带来的意义和定局。”

安静的沉思,因着门被打开而中断,两个身着官服的盖世太保命令潘霍华出来,跟他们走。

潘霍华从容地向每一个人道别后,把贝斯特叫到一旁,请求他把自己临终的遗言带给英国好友贝尔主教:
“这是终局。然而对我而言,却是生命的开始。”

潘霍华的问题

潘霍华的问题 作者:翻译:luming_jenny   选择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9-15 14:44:33

潘霍华的问题

潘霍华的问题 (Bonhoeffer’s Question)
--------------------------------------------------------------
翻译:luming_jenny
校对:Daniel-51wish

原文出处:http://www.homileticsonline.com/nonsubscriber/btl_display.asp?installment_id=93000056

译文:

当他在六十年前的这个时候被纳粹杀害时,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所思考的问题今天仍然在挑战着我们。

“这是结束 - 对我来说是生命的开始。”

这句话是潘霍华于1945年四月九日,盖士太保将他带走之前,对他的狱友所说。随后这位路德会的牧师、神学家、认信教会(Confessing Church)领袖在德国福森堡(Flossenberg)的纳粹集中营被处决-因为他参与策划暗杀希特勒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年仅39岁。

六十年后,我们纪念这位善良而勇敢的基督徒,因为他为耶稣基督所做的见证仍然继续光照着所有追寻成为忠诚门徒的人。从起初,基督徒就从那些为了信仰而牺牲之人的生命中得到教导,他们的见证为敬虔的生活提供了勇气和希望,尤其是在监禁中。潘霍华已经成为伟大殉道者当中的一员;通过回忆他的生活,我们获得新的力量努力去成为耶稣基督的见证人。

对于潘霍华来说,一个比其他问题都重要,并且对他一生直到最后都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就是:谁是耶稣基督?这就好像他和使徒彼得站在一起听耶稣亲自问他:“你们说我是谁?”一个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潘霍华来说是决定性的。对于今天生活在后现代主义的,后基督教的,后constantinian世界的我们,和当年生活在德国纳粹极权主义世界的潘霍华一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他发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德国的教会正面临着纳粹主义的兴盛以及正在有预谋有系统的对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精神病和残障者以及任何不适合雅利安之未来的人进行消灭。而教会在对基督耶稣之福音的忠诚上完全地失败了。人们可能会想,全教会都在信仰上失败的说法太过剌耳,特别是在认信教会中仍然还有这样一位勇敢的见证人。

但是认信教会与当时广大的基督徒会众相比较却是非常稀少的一群,而当时那些主流的基督徒却完全无视于对犹太人的杀戮,容忍对希特勒的偶像崇拜并且接受与基督教信仰相左的教导。
几年以后,我们不能允许自己忘却的是大多数的德国基督徒跟随了那些选举出来的领袖并随着他们的教会领袖一同跟随阿道夫希特勒的命令和德国的政府。他们是跟随者,跟随者,跟随者。
有一个很小的团体,他们拒绝跟随(希特勒的)并且自称为认信教会(the Confessing Church),他们的领袖都是那些反文化潮流的人。这里包括巴特(Karl Barth)、阿摩森(Hans Asmussen)、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罗马天主教神父李斯顿伯(Bernhard Lichtenberg)以及其他在残酷的逼迫中持守对耶稣基督的忠诚的和在巴门宣言(Barmen Declaration,1934)上签字的人。这个宣言的第一条就是谈到耶稣基督是谁:“耶稣基督,正如圣经所见证给我们的,他是上帝的道,是我们所听过、所信靠、所顺服的,无论生、无论死。”

尊崇潘霍华勇敢的见证和跟随他的抵抗者们并不能抵消当时教会坚定的支持死亡与毁灭的文化所带来的沉痛失败。德国教会,拥有大多数基督徒成员的教会,不仅失败于所持的立场;而牧师与会众都积极地允许基督教的传统被纳粹政府所利用于那些不道德的目地,直接与福音相抵触甚至亵渎了他们所宣认的信仰。教会纪念那些忠贞殉道者的一个原因就是去明白真诚悔改的命令,从而更新我们的奉献。如果潘霍华的见证鼓励我们,我们也当避免成为背离福音的共犯并不要让耶稣基督的名蒙羞。

关于教会还有一点。当潘霍华在纽约协合神学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学习期间认清他在德国日益增长的危机中之角色,对于美国的教会他做了批判性的观察。他的心灵被黑人区非裔埃塞俄比亚浸信会教堂华而不实的敬拜所搅动。

同时他也留意到其他的事情。教会长凳上的垫子让潘霍华看到了面对磨难时教会却日渐增长的自满;教会满足于安适而过于福音的托负。

这个调查不久以后,潘霍华回绝了协合神学院同僚的挽留,回到了德国,就象使徒保罗在米利都离别以弗所的长老前往耶路撒冷,去面对将要来到的监禁和死亡一样。他相信如果要参与将来国家的重建,他一定要同他的国家站在一起面对现今的苦痛。他充满热情的深信上帝就是离开他高贵的地位成了肉身而与我们一同受的那一位。这就是基督徒应该跟随的榜样。

这把我们带回到潘霍华至关重要的重点,耶稣基督。一个人如何能够明了什么是上帝所喜悦的,并且如何才能荣耀耶稣基督?

为了安慰他的朋友及学生Eberhard Bethge,潘霍华在他的单人牢房中写道,“所有我们正确的观念都来自上帝,我们要向他寻求的,将在耶稣基督里得着。耶稣基督显明的上帝不同于我们想象中的能做什么或当做什么的上帝。如果我们想要明白上帝所应许的并实现的事,我们必须持定在安静中默想耶稣基督的生活,话语,行动,忧患与死亡。很确定的是我们可以活在上帝的同在与光照中,并且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不能成就的事情,因为靠着上帝,凡事都能”(狱中书简 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391,加入重点)

一般人都在疑惑,有了这个简单的命令(就是:以耶稣为中心。听从他的教诲,查验他的生活,关注他的关系,听见他的询问并且跟从他的约请,成为他的门徒)以后,如何能在世上做一个忠实的基督徒。

对于潘霍华,这是一个与耶稣基督的个人的相遇,有必要去发现一个活生生的信心而不是一个抽象的对上帝的信仰。对于信仰的一般观念没有并且不能强迫一个人为了回应上帝的召唤而冒险。取而代之的结果是一个与耶稣基督的权柄无关的宗教的形式。只有完全地将自己投入到活着的耶稣基督里的经验才能使可信的使徒身份成为可能。他在监狱中写道:“与耶稣基督相遇【是要紧的事情】。信心是参与基督的同在(道成肉身,十字架,复活)。我们与上帝的关系不是高高在上的‘ 宗教’关系,那种能力性的和最高存在的想象-那并不是真正的升华。而我们与上帝的关系是一个新的生命,为了他人而存在的,有分于耶稣的存有。”(书简 Letters and Papers,381)
将一个人的思想和情感设置在跟随耶稣上,可能被一些人认为太简单化,尤其是根据潘霍华的文学能力和对于复杂的政治事件的参与来说。但是,根据潘霍华所说,这种对耶稣基督简纯的降服和全然的投靠,正是教会所缺乏的。

教会提供了肤浅的可以简单地颂读出来而不需要去委身的宗教教条,来替代一生一世跟随基督的生活承诺。当一个人对于信仰没有坚固的根基,当威胁来到的时候,他的信仰很容易被丢弃或者败坏。

这正是潘霍华所相信的,当一个教会在它对耶稣基督的宣称没有个人的根基时,将要发生的事。关于基督的概念不同于亲自对基督的效忠。这个差别对于乐意成为忠信门徒的人至关重要。
在《做门徒的代价》一书中,他注释登山宝训时,潘霍华写道,“没有活着的耶稣基督的基督教信仰,必然留下没有门徒的基督教信仰,并且,一个没有门徒的基督教信仰总是一个没有耶稣基督的基督教信仰…这样的基督教信仰正是门徒身份的终结。在这样的一个宗教里,他们相信上帝,却并不跟随基督。”(做门徒的代价 The Cost of Discipleship 64)

仍然,这对一个平信徒-屠户,面包师和烛台制造者,主妇和生意人,水管工人和政治家,更不用说牧师了-也是有可能的吗?或者这只是一个关于勇敢的令人钦佩却无法接近,无法效仿的英雄童话?

写完关于登山宝训的注释几年后,潘霍华自己反省了这个问题。当他因为参策划暗杀希特勒而被监禁时,他写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生活对于真正的人类信仰的需要。“我以前以为我可以用试着过圣洁的生活或者类似的方法得到信仰。我以为我写《做门徒的代价》是这条道路的终末。今天我可以看到那本书的危险,即使我仍然支持它。我后来发现,并且直到现在这一刻我还正在发现,只有通过完全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学习的人才能获得信仰。”

他继续讲述这对于一个平信徒的真正意义。“一个人必须完全放弃任何为自己做事的企图,不管它是成为一个圣人,或者一个悔改的罪人,一个牧师,一个正直的人或者一个不正直的,一个有病的人或者一个健康的人。我这里所说的这个世界的意思是完全活在生活的责任,困难,成功和失败,经验和困惑中。这样做,我们就将自己投入上帝的臂膀,真诚地承受,不是我们自己的苦痛而是上帝在这个世界上所承受的,-注视在客西马尼的基督。我认为这是信仰;这是悔改(metanoia);这是一个人怎样成为一个人和一个基督徒。”(狱中书简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 369-370)

当耶稣问彼得,你们说我是谁?(太十六15)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的回答是一切的根本。几个世纪以后,在文明的德国,潘霍华仍然知道这个回答是根本之处。

“新的景况将会显明,相信耶稣是上帝道成肉身是可能的;但将每件事都归结于耶稣的话语上却是不大可能的。彼得不得不离开船,冒生命的风险走到海上,这样他才了解了自己的软弱和上帝的全能的力量。如果彼得没有冒这个风险,他就不会学到信心的意义。在他相信之前,走在海上的绝对不可能的形势肯定要显现。信仰的道路是通过对于基督召唤的顺服。除非明确的一步被要求,那么召唤就在薄薄的空气中消失了,如果人们想象他们不经历这一步就可以跟从基督,他们就像盲信者一样迷惑自己。”(做门徒的代价The Cost of Discipleship 68)

从一开始,对耶稣基督的信仰就被很多人扭曲、破坏并堕落了。然而,无论在哪,跟随耶稣的信心被持守并延续的地方,就有余种的教会,透过被流放者、受迫害者和受苦的人们,来对抗死亡的权柄,并且令世上所有的人想起上帝受苦的爱。

在我们的时代的教会可能会做同样的事情,这是为什么我们要纪念潘霍华。这是为什么我们在他去世六十周年纪念他,并且为他那个时代的认信教会所成就之忠信的见证而感恩。


对于潘霍华的反思:
潘霍华于1927年用一篇题目为Sanctorum Communio的论文,完成他的博士学位。在论文中,他定义了,并且讲述了教会是“基督在社团中同在”。那个教会的异象到现在仍然没有失去它的价值。另外,潘霍华的见证和死亡是对于普世基督徒一个有力的提醒:我们最高所效忠的不是对于任何一个单一民族或国家,而是上帝。

—Esther N. Elstun, Professor of German and European Studies, George MasonUniversity, Fairfax, Virginia.


自从潘霍华在纽约参加了百老汇大街长老会,我总是可以感觉到一个奇特的跟他的联系,因为我1970年代是那里的副主任牧师。除此以外,第一个于1977年来参观我们与协和神学院和百老汇大街长老会设立的联合规划的学者是Eberhard Bethege。Bethege与潘霍华的侄女结婚,并且为潘霍华的生平作传。
潘霍华的书籍特别的影响了我的讲道,演讲和讲课。我在普林斯顿神学院好几个讲道和我的就职演说都是从《共同生活》中提取的;我的讲义参考了狱中书谏和文章;今年在维也纳长老教会,我给20和30岁的小组讲解了他们已经讨论了几个星期的《共同生活》(Life Together)。

—Abigail Rian Evans, Charlotte W. Newcombe Professor of Practical Theology, Academic Coordinator of Field Education, 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 Princeton, New Jersey.

在神学院,我记得听过并且复述过潘霍华的晚期为“无宗教的基督徒”的请求。他说到了我们在被叫做“发达”国家的教会的需要,听到了解放的对使徒的召唤和感觉到“廉价的恩典”来炫耀上帝恩典的肤浅。直到现在,我才开始读他的诗篇:
—Louis B. Weeks, President,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and Presbyterian School of Christian Education, Richmond, Virginia.


在登山宝训中,潘霍华提醒教会那最初的宪章-实行(是的,这个好的路德会神学家声明了它的重要)-实行福音和传讲福音。确实,我们是通过对于耶稣基督的信仰被恩典救赎的,潘霍华指出。但是被救出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是被救出来,生活在上帝的爱中。

—Deborah Kraus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Eden Theological Seminary, Saint Louis, Missouri.

教會凋零的原因

教會凋零的原因      編者/馮文娜
http://www.ccmhk.org.hk/ccmProclaim/Cp-2006/0602p1.htm
    
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就是叫他來死。──死在耶穌基督裡,在祂的宣召下治死老舊人,埋葬內裡的邪情私慾。可是我們卻不想……
 

教會由盛而衰

今期的主題文章,有不少篇幅談及德國教會的荒涼。如此談,不是只為要大家以禱告心記念德國教會,也同時盼望藉德國教會從宗教改革起源地淪為今天荒涼的光景,給我們信仰生命一個反思的機會。反思廉價的恩典對個人、對教會所帶來的巨大破壞。

教會是誰?教會乃是基督的身體,也即是我們,由一群屬神國子民所組成。我們與世人無別,都是罪人,唯一的分別,就是我們因著信耶穌而蒙主以十架重價的恩典救贖,不再成為罪的奴隸。我們曾因此得喜樂,得新生命,也曾同心禱告讀經讚美主,教會因而大大得興旺。只是,教會歷史走廊所顯示的情景,卻總是重重複複出現教會從盛而衰的凋零。

猶如馬丁路德在祖家德國發起宗教改革運動後,德國信徒曾如第一個世紀使徒時代的信徒般同心禱告、讀經及讚美主,以致當年的德國教會得到大大的復興,全國得救人數天天增加,甚而挑旺整個歐洲教會的火熱心,使神國福音得到廣傳,惠及萬邦。可惜的是,今天的歐洲、今天的德國,基督徒已成為境內的少數份子。信徒人口年年大幅下降。宏偉的禮拜堂不再是主所稱為的「禱告的殿」,而只成為各地遊客前來觀光的旅遊勝地。英國更有不少荒廢多年的大教堂被回教團體收購改作回教寺。

為甚麼會如此?為甚麼教會人數會由盛而衰的凋零?為甚麼信徒生命會一蹶不振?

皆因不願作門徒

要回答這些問題,就不得不借用德國神學家潘霍華所說的話:「路德曾說:唯獨恩典能救人;他的追隨者接受了他的教理,也照著字句反覆傳誦了,但他們卻遺漏了那不可改變的結論──作門徒的本分。既然只要信就可以稱義,那我願意怎樣生活怎樣犯罪也可以了,因為我可以靠賴這恩典罪得赦免。……於是,如今基督徒的生活,完全與這個世界沒有甚麼分別。……以為作基督徒唯一的責任,就是在禮拜天離開世界一兩個鐘頭,守守禮拜藉以保證罪得赦免而已。……其實,他們只在追求一種廉價的恩典。」一種不需要付代價的恩典。

於是,有人返教會或保留會籍只為得死後上天堂的保證,有人經常轉換教會乃為怕教會催逼他作更多的委身,有人信主後仍馬照跑、罪照犯,愛己多過愛神愛人,從不曾嘗試努力擺脫犯罪的渴求。生命無法得操練、信心無法得磨鍊,成了長不大的信徒,輕易妥協於世界的標準。又因不曾以讀經禱告與神建立緊密關係,於是在感受不到基督與自己日常生活有甚麼關係,便逐漸把神的事忘記得一乾二淨。教會也就漸趨於凋零。(參徒二44~47此處經文寫出了教會興旺的秘訣)

潘霍華說:「廉價的恩典,只能使人莫知所措,引誘人離開基督所吩咐的道路。力量被削弱。以為有了這廉價的恩典,便夠剛強了──其實他們是喪失了作門徒和度順服生活的能力。所以宣講廉價的恩典,要比任何看重行為的誡命更能敗壞基督徒。」

請問:我們也在享受廉價的恩典嗎?

追隨重價恩典的潘霍華

廉價的恩典的相反詞就是重價的恩典。

經上說:「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林前六20上)換言之,我們今日得救贖,乃是耶穌以重價買回來的,以捨棄祂的生命來把我們買回來。「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林前六20下)這是神對我們的期盼。然而,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榮耀神?答案在於重價的恩典。

潘霍華(D. Bonhoeffer, 1906~1945)說:「人與基督相遇的結果,就是老舊人之逐漸死去。……當基督呼召一個人時,就是叫他來死(所以這恩典是昂貴的)。──死在耶穌基督裡,在祂的宣召下治死老舊人,埋葬內裡的邪情私慾。他必須每天都與罪和惡魔爭戰。他每一天都要受到新的試探,每一天都必須重新為耶穌基督的緣故受苦。」

也許,當讀本文讀到此處時,讀者已發現本文喜引用潘霍華的說話。是的,這正是筆者刻意作的安排,為的是要讓讀者透過潘霍華的著作與見證得激勵。特別今期談的是德國教會,其今天的沒落,恐怕連當年向德國教會提出警告的德國牧者潘霍華也意料不到。他寫的《跟隨基督》(或譯為「作門徒的代價」,直譯於英文譯名The Cost of Discipleship),便講及基督徒得著主重價的恩典時,就該像主耶穌一樣為他人付上重價的恩典,付出生命,與人分擔苦難。

他不但說,他還活出了這樣的見證,以自己的生命對抗希特拉欲摧毀教會的獨裁政權,協助猶太人逃離德國,在面對死亡的牢獄生涯中還安慰獄中憂愁的囚犯,最後遭處決成為殉道者。死時才39歲。

在此之前,他已是著名的神學家,經常受邀到英國到美國講學,因此曾有機會免於殉道,只是他愛國家愛同胞愛教會之心,促使他堅決拒絕外國朋友多次勸他不要回國的要求,說:「假如這時我不分擔我同胞的苦難,我將無權參與戰後德國基督徒生活的重建。」1943年4月5日,他被捕入獄。1945年4月8日在牢中主持主日崇拜時被帶走。次日淩晨被處死。

他以行動宣告他的信仰,背負了主派給他的十架,因此他的說話特別有力:「每個基督徒都有他自己的十字架等待,這是上帝預先指定及委派給他的。……但每個人所當得的份都不同:有的上帝認為配得最高形式的苦,於是賜給他們殉道的恩典,有的所受的試探,絕不會超過他們所能擔當的。」

你願意背負主給你的十字架嗎?主說:「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重價的恩典乃在於對主的絕對順服。


跟著主後面跑

  耶穌經過的時候,看見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起來,跟從了耶穌。(可二14)

  這種呼召一經發出,就立刻引起了順從的回應。……它完全沒有注意一個人決志歸主在心理學上的原因。為甚麼?純然是因為那促使人立刻接受宣召的是耶穌基督自己。這是耶穌在宣召,因為這是耶穌,所以利未就立刻跟從了。

  關於門徒職分的內容,這段經文告訴我們甚麼呢?跟從我,跟著我後面跑,就是這樣。
輯自潘霍華著作《跟隨基督》

以主為生命中心

  我們不該等到窮途末路時才來信賴上帝,上帝必須居於生命的中心。不應在死亡中而應在生命中;不應在痛苦中而應在健壯精神充沛的時候;不應在罪惡中而應在工作中。這基礎是建立于上帝在基督裡的啟示。基督就是生命的中心。
輯自潘霍華著作《獄中書簡》


信仰的告白

  行為就是最好的告白。在這樣處境之下,最先要有的告白,應是認罪悔改,而是根本的轉變。……基督教會面對世界的首要告白,是行為,行為本身可解釋它自己。
輯自《潘霍華的心靈世界》

德国 福音正日益衰落

德国 福音正日益衰落 http://www.jidutu.org.cn/weichen/2008-03/55.html
[日期:2008-03-06] 来源:中国基督教 作者:余正远 [字体:大 中 小]

随着德人愈来愈世俗化、物质化,德国新一代不但宗教观愈来愈薄弱,且是一个厌恶《圣经》、厌恶耶稣也不喜欢西方传教士前来的群体。

基督教教堂
德国天主教教堂

东、西德分裂时,两境之间隔着的是建于1961年8月13日的柏林围墙,这堵墙于1989年11月9日一夜之间倒塌,东、西德于1990年10月3 日正式合并。去年11月9日是柏林围墙倒塌的十六周年纪念日,而在此时的东、西德也合并了十五个年头有多。现在且让我们藉这机会看德国──马丁路德的祖家──的信仰情况。

合并前,西德人以信基督耶稣为主,少半为罗马天主教徒, 大半为更正教教徒;东德则在无神论政权统治下,教会会众由1945年人口94%降至1990年20%;期间有三至四代东德人不曾听闻福音,也从未听过有关神的事。

合并后,信耶稣的德人比例大幅度下降,全国人口的信仰渐三分天下,即百分之卅三人为罗马天主教徒,百分之卅四人为更正教基督徒,其余百分之卅三人则公然称自己为无神论者或不再返教会者(美联社于2005年6月公布信仰调查的结果,显示德国不信神的人口已从33%增至接近50%)。而相信最令其先祖马丁路德难过的,就是即使自称是基督徒的德人,挂名的比真实的还要多。先祖遗下来在德国处处可见的教堂,几乎每间教会名单上都有三五千会友,但定期返教会者却寥寥可数。1999年4月的统计更说,每主日定期返教会的德人只占全国人口10%。因此现时的德国教堂每主日几乎都是空荡荡的。

虽然如此,今天的德国是全球唯一仍坚持收取宗教税的国家。

德国教会分为两种,一为国家教会(Kirche),一为独立教会(Freie Kirche)。由于国家教会隶属政府,故其神职人员犹如政府公务员,可定期向政府领薪水。这些教会或教堂的会友无论愿不愿意,均在旧法案规定中,须每年在缴交入息税外再向政府另缴付宗教税,作为政府代教会收的奉献。由于德人渐脱离先祖的信仰,以致不信耶稣不返教会的人口急剧上升,在感受不到基督信仰与他们的关系下,开始对这旧法案表达不满,每遇经济萧条更常成为德人力主废除的议题。不少西德人更为逃避这项「宗教税」而选择离开教会。据统计,1980年至1992年期间便有200多万人离开教会(注)(100万属罗马天主教教会,120万属更正教主流教会)。而东德人在合并之后,更因这项税务而迟迟不愿加入教会。

德国除了主流教会(包括路德会和改革宗教会),境内也有不少非国家教会(又称独立教会),包括播道会、浸信会、循道卫理公会等,他们是于19世纪中叶来到德国植堂。他们与德国主流教会不同之处有二,一是他们强调自己的独立角色,不愿被纳入政府架构内;二是他们强调,教会的需要与牧者的薪酬,必须从教会会众心甘情愿的自由奉献中筹集。因此,这些非国家教会到德国的初期曾遭歧视与逼迫,经过一段颇长的艰苦路程,才渐被德人接纳。其后还与德国更正教的主流教会常有许多合作机会。

随着德人愈来愈世俗化物质化,德国新一代不但宗教观愈来愈薄弱,且是一个厌恶《圣经》、厌恶耶稣也不喜欢西方传教士前来的群体。1999年4月的统计显示,相信「耶稣基督是神儿子,降世乃为救赎我们,并于死后第三天复活」的,在德东只有10%人相信,在德西则降至为27%人相信。七十年代尚有三分二德人相信《圣经》是神的话,今天只有一半人相信;对于圣经无误论,则 只有10%人相信。

一些大城市,反基督的气氛甚浓,基督徒生活在其中,每天都要尽力保护子女及自己不为反基督势力所击溃。在德国传福音会受到排斥、讥刺,菁英界尤甚。面对这些外面环境所予以的变相压迫,德国许多教会在多年的挣扎中也妥协了,只传讲「廉价的恩典」,而不讲作门徒的代价。因此,大部分德国基督徒在教会以外很少谈信仰,也甚少向人提及耶稣,更遑论传福音了。基督徒只在他们认为安全、舒坦的教会内谈信仰。德国基督徒会为新一代的道德沦落及远离《圣经》真理的情况落泪,但他们对子女的管教却多采取自由开放态度,任由子女受这里的自由思想及公立学校的不信文化洗脑。因此,曾因马丁路德而兴旺的德国,属灵前景令人不敢乐观。而最令这里基督徒烦恼的,就是这里的传道人甚短缺,以致教会常有青黄不接的趋势,需要我们祷告记念。

(注):国家教会是指更正教之主流教会与罗马天主教教堂;而更正教之主流教会则包括信义宗、改革宗及加尔文教会。

致辛弟兄的信

你好,
辛哥。
我来到德国之后,看到了这里教会受社会影响很大,教会没有影响社会反而受之影响。我也遇到了很多灵恩的非洲弟兄,我也不断的在向 神求问。不过通过最经的信息和默想,我发现所谓的医治,说‘方言’在宗教中存在的。我现在还不能很好的区分。

到底是什么是福音与宗教的区别,就是 神的道。
我下定决心并且向 神祷告,我求讲明天国福音的恩赐,让人的信建立在 永不废去的基石上。我不求其他的恩赐,因很多人只是有一种治病的心态。
求你们北京的弟兄多为这里欧洲福音的复兴祷告。这里没有迫害,但是有试探,慢慢的侵蚀腐化你,让你不能与魔鬼作战,最后卧在它手下。

愿主耶稣基督的恩与我们同在。

转贴。。圣灵、灵恩、邪灵及神迹奇事 ──宋尚节博士日记摘录 利未整理

(壹) 圣灵的大能

(一) 敬读默想主言:

(1)圣灵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16:8)
(2)圣灵降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8)
(3)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5:5)
(4)要被圣灵充满。(弗5:18)

(二) 生命经历:

(1)1931年3月南昌之行,由于神垂听了舒邦铎牧师为南昌的教会复兴祷告50天,3月8日晚上,我请会众自省己罪,为未信主的同学、传道人祷告。全体开口祷告不能止息,圣灵降临,令人一一痛悔认罪,有花淑先者,两星期来只知抨击众人都受麻醉,本晚大哭认罪。五位不信主的学生站起来□胸,大声呼叫:“啊!我的罪真是难以述说。”

吴季穆既是校长,又是牧师,在作见证时,泣不成声。认识自己真是罪人,作牧师12年,不能领一人得救,今愿意重新受洗。过去只知圣灵隐然动工,绝没有想到圣灵能显然运行,公开抓住人心。

(2)1935年2月下旬在厦门。由于赌博场亏本,向华侨日报诬陷我。3月2日到会6000人左右。我闭目描述主被钉十架。全体泪下有半小时。圣灵在人心中作工,每句扎心。小孩亦静寂无声,许多站立者屹立不动,从未见过6000人如此受感流泪。

(三) 事奉经历总结:

(1)人所做的不如圣灵工作的亿万之一,若圣灵不工作,人所做的都归于空。
(2)传道人未被圣灵充满前,只能抬人进天国,步步艰难,亦抬不进。被圣灵充满后,有主亲自赐下的能力,神自运汽车送人进天国。
(3)真圣灵充满还是假圣灵充满,要看有没有能力为主作见证。
(4)满有爱人灵魂的心是圣灵充满的凭据。如所得的灵恩不能增加爱心的就不是真灵恩。圣灵就是爱火,在我们心中不住地焚烧。
(5)主对我们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6:63)充满主的话,就是充满主的灵。
(6)倒空自己、顺服神旨,凭着爱心专作见证,才是追求和持守圣灵充满的正当途径。
(7)人人需要被圣灵充满,每天要被圣灵充满,永远被圣灵充满。
(8)传道人不得圣灵的洗,不如不传道。
(9)中国教会不是缺少传道人,乃是缺少被圣灵充满的见证者。
(10)内心清洁,即能被圣灵充满,罪拦阻我们被圣灵充满。
(11)圣灵充满乃是圣灵在信者里面成为泉源,而且流出活水的江河来直涌到永生。圣灵充满,是当前教会最大的需要。

(贰) 有关方言的问题

(一) 敬读默想主言:
(1)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又叫一人能辨别诸灵,又叫一人能说方言,又叫一人能番方言。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林前12:7-11)
(2)岂都是得恩赐医病的么?岂都是说方言的么?岂都是番方言的么?(林前12:3)
(3)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林前13:1)
(4)但在教会中,宁可用悟性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如说万句方言。(林前14:9)
(5)所以弟兄们要切慕作先知讲道,也不要禁止说方言。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

(二) 生命经历:

(1)1931年12月15日我在济南领会时,讲道时提及非圣灵充满不能认识自己的罪,没有能力为主作见证,全体渴求圣灵充满。许多人祷告时,不由己说出方言,由于齐鲁大学放假,有些大学生回学校,祷告到次晨2点。我深深体会到与神愈交谈,灵情愈浓笃,乃受圣灵的浸。
(2)1932年2月28日在上海伯特利晚祷会上,突然嘴唇不能自禁。但祷告的意思不变,嘴唇却发生另一种语言,祷告时完全忘记自己,只知为一切代祷,愈祷告愈甜美,层出不穷。这是我有生以来一次奇特的经历。(附言:主仆人不由己的用方言来祷告,他从不宣扬这事,并没有人教他说方言,方言是超自然的属灵的经验。)
(3)1931年5月22日到青岛领会,有姓马者来宣传方言之道,他们认为只有说方言,唱灵歌,见异梦才是圣灵充满的凭据。

5月25日,我早上领会时,突然进来五六十人听道,原来青岛不论请谁来领会,神召会、灵恩会的信徒都不参加,但今晨五点半,神召会信徒正祷告时,主领人听一声音说:“为何不弃素常的食品而去赴天国的筵席?”他便率领全体来此听道,我告诉每位信徒当追求最大的恩赐──爱、爱人的灵魂,领人归主。我劝瑞典富尔慕牧师不要寻求方言与异能,要追求充满神的爱。

(4)1938年2月下旬在上海荣耀堂领会时,在讲新能力、听从顺服圣灵充满这一讲时,我对会众讲,我们得了新生命还要得新能力,五旬节前,彼得怕一个小使女。但五旬节后,彼得毅然站在祭司长、官兵面前,为主作见证,一次讲道,令三千人扎心悔改,甚至他的影子,都显出医治之能。神的能力,好像电一样通到电灯,就会发光;通到电扇,就会旋转;通到电熨斗,就可以熨东西,神的能力降到人身上就是如此。有人求“圣灵呀!充满我!……”任你求一千年也没有用,必须脱下罪的重担,彻底悔改,靠主耶稣宝血救赎之功,清清楚楚地悔改重生。

现在有好多人,先传灵恩,而不传救恩;人心还是污秽刚硬的,以致求到了邪灵。他们不管这人是否得救重生,便给人按手祷告,以致有许多扰乱秩序、不合真里的怪现象出来。神绝对不降其圣洁之灵,于一个污秽的人身上,经上说:“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见主尚且不能,何况得圣洁之灵充满。上海有些人喜欢凭感觉,不管你怎么样,只要你会说方言──有的并非真的方言。会在地上打滚、喊叫,便算是被圣灵充满。甚至还说狗亦被充满。山东有谓猪亦会被充满,真是亵渎之至。

扫罗顶会嫉妒人,当他到撒母耳那里要去捉大卫时,亦曾受感说话。灵体躺卧一昼一夜,但是醒了以后,乃要寻索杀害大卫的生命。因此有句俗语说,扫罗也列在先知中吗?结果怎么样,杀人!自杀!(撒上19:22-24)所以必须先认罪悔改,彻底倒空,求主的爱充满:“主阿!你为我死,我为你活,求你的圣灵充满我,使我有力量为你作见证。”不是为求自己的快乐,以为我会说方言,就骄傲起来,看别人不起,只有我是属灵的,将荣耀归于自己。

许多人舍本逐末,根基还没有打好,就求圣灵充满。危险阿!这座房子定要倒塌!只要雨淋、水冲、风吹,就马上被撞倒。所以我到处领会,必是先叫人得生命,把根基立在基督的磐石上。然后,再求那更丰盛的生命,免得叫那还没有根基的人,踏扫罗的覆辙。

(三) 事奉中的体会:

(1)罪恶出去,活水进来。神不是教你独善其身,在方言异象中自乐自足;乃要你成为中空而洁净的水管,把圣灵的活水涌流出来,灌溉那枯乾的生灵,使心田结出灵果。
(2)神所喜悦的工人,要被圣灵完全浸透,脚被浸透,会跑顺服的道路;膝浸透,会不住地祷告;腰浸透,大胆为真理作证;手浸透,满有神迹奇事随着他;嘴浸透,见证有能力,能扎人心;眼浸透,会参透万事;脸浸透,面貌像天使;心浸透,以主的心为心。甚至全身浸透,如彼得的影儿能医病。
(3)在追求的路上也要小心,要追求那可以经得住审判的。方言、异象、智慧,在审判的日子都算不了甚么,惟有爱人灵魂的心是神所悦纳的。

(参)邪灵的工作

(一) 敬读默想主言: (1)信的人必有神迹随着他们,就是奉我的名赶鬼。(可16:17)
(2)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所以他的差役若装作仁义的差役,也不算希奇,他们的结局必然照着他们的行为。(林后11:14、15)
(3)亲爱的弟兄阿,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不是。(约壹4:1)

(二)生命经历:

(1)1928年底,在石码、漳州不断有信徒来谈海沧怪声,当时报纸也登载此事。有林舒泰者曾在数处传道,后去世,海沧并非其临终处。1925年2 月28日始发声,初声发于屋内,继发于空中。陈德修牧师初以为是天使之声而信之,后以为是鬼声而不信之。鬼乃发其隐私,说陈德修曾偷过别人若干钱,以致牧师无颜传道,教会受打击四年。有两年不作祟,去年又作祟,还显人的隐私,自称耶和华使者,今则似巫,为求利来问之,不拒之,反告之,我的答案是鬼魂可假人而发声。如该处信徒能悔改认罪,则此鬼有逐出之希望。如扪心无愧,何必怕!(附言:主仆人当时只是从报纸上看,听信徒告诉这事。感谢主,在吴恩溥牧师所着《辨别圣灵与邪灵》一书110-124页,很详细刊载福建许序钟牧师写的《海沧逐鬼记》。)

(2)1930年5月12日在福建海潭领会,黄淑音校长告诉我,一个杨得建女士,清明节在姑姑家吃祭物后回校被鬼附。对圣经与祷告十分害怕,黄校长等四人带她来,她说自己比耶稣大,不肯跪下祷告,我说:“我们亦有魔鬼在心,看自己比别人好。不靠自己的力量,只有依靠神的大能,求神先洁净自己,才有力量赶出别人的鬼。”我祷告时先求神洁净我自己,经祷告后,这女生恢复正常。

(3)1931年10月在呼兰领会,有周荣久自1924年冬,可以听见一鬼在空中骂,一鬼在心中应,两鬼夹攻,他烧掉十本圣经,未祷告前仍听见鬼叫骂声,跪下祷告,奉主名为他赶鬼。祷告毕周荣久不再听见叫骂声,知鬼已离其身。同工告诉我,有人请他们赶鬼。因怕被鬼打,没将鬼赶出。鬼说:“你们当求耶稣。”我知神已将奉主名赶鬼的恩赐给我。

(4)1935年在厦门讲马可福音第9章14-29节时,一个人告诉耶稣,请门徒把他儿子身上的哑吧鬼赶出,他们却是不能(可9:18)。教会就是耶稣的门徒,教会非但没有力量把鬼赶出去,反被鬼闯进教会里头工作,以致引起吵闹纷争,结党嫉妒。有一个会友被鬼附了,请牧师赶鬼,牧师是吸烟的,鬼向牧师说:“你自己是烟鬼呀!”

(三)事奉中的总结:

(1)战胜撒旦魔鬼的三个秘诀:
(a)以圣经为镜,自省我们的耳、目、口、鼻和全身,如果犯了罪,求主用宝血洁净。
(b)要为主作见证,不作见证,要被撒旦吞下。
(c)为主作见证时,需背十架,愈怕死的愈会死。

(2)与撒旦抗战是长期抗战,终身争战。
(3)无论什么鬼,只要主与(我们)同在,奉主名都能驱逐。
(4)如何分别圣灵与邪灵呢?圣灵是叫人自己责备自己,但邪灵却是高抬自己。

(肆)神迹奇事

(一)敬读默想主言:

(1)门徒出去,到处宣传福音,主和他们同工,用神迹随着,证实所传的道。(可16:20)
(2)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雅5:14,15)
(3)主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并要作比这更大的事。”(约14:12)

(二)生命历程:

(1)1931年4月13日,陈医生检查我的心脏,说我的心脏太弱,可能心涨而晕倒,影响毕生工作。汤仁熙牧师领有医病恩赐的郑润德弟兄来,三人一起跪下祷告,郑弟兄抚摸我的心和背。忽然我感到背极热如火烧,我深信神必医治我的心脏病。晚上,钱医生来听我的心脏,甚是正常。我对他说:“我深信神
不仅给我传福音的恩赐,不久也要给我有祷告医病的恩赐。”

(2)1931年12月4日在山东平度,巴教士一定要我为30多个病人抹油祷告,我不敢,他责备我:“圣经不是明明这样说(雅各书 5:14-15),你为什么不信?”我迫不得已对大家说:“我不过是块木头,你们必须彻底倒空罪恶,神的能力医治你们。”于是奉主名为病人按手祷告。有一位罗玉兰姊妹热心信主,
她已瘫了18年,她丈夫曾讥讽她,“你若好了,我就信主作传道。”我眼睛不敢开只问道有人好了没有,果然这位被人抬来的罗玉兰,经按手祷告后,忽然起立行走,全体会众为此惊奇声、哭声、祷告声震动一切,那天上午其余30几人都蒙主医治,全体将荣耀归主圣名。

下午继续又为30多名病人祷告。我自叹信心太小,如“己”完全死,信心就更大,代祷时必更有能力。追忆主在世上医病之疲累而泪下,神到今日方给我为人按手医病的恩赐,圣灵的能力经过我卑污之身,越发使我死于一切。

罗玉兰写信给丈夫,丈夫不信,后来丈夫亲眼看见她能行了,也认罪悔改,辞了教员职到处传福音。全乡四分之三的人从她身上看见神医治的大能而悔改蒙恩。

(附言:95年在美国纽约上州绿野山庄遇见一位山东口音的老姊妹,她说她看了《灵历集光》,主仆山东平度之行,她当时就在平度,完全得知此事实,罗玉兰的丈夫叫罗惠成)。

(3)1937年在太原领会,会已结束,有一个哑吧远道赶到太原,牧师请我为此哑人祷告,我说:“主用我,难道不能用你?”牧师说:“能。” 我说:“那么你为他祷告好了。”牧师极其恳切为这哑吧祷告,哑吧开口称颂神,见证主恩。

(4)1937年3月下旬到福建吉田领会,最后见证会上得知在我为病人祷告时,外面人见围屏内有大火光似的,有一小孩说我为他按手时,他只见一个穿白衣者,衣服非常光亮(由此可见许多病人得医治,实在是
主耶稣亲自医治。)

(5)1940年12月27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的晚上,梦中在一个可坐三千人的礼拜堂里,有许多人来听我讲道,礼拜堂外有个广告上面写着“宋尚节医好甚么人,甚么人”。我立刻声明不是我能医好谁,一切荣耀当归给神。梦醒后,我赞美主,多年来为别人祷告,许多病人蒙神医治,他们以为我是医好他们,把我看作神,现在我病了,叫他们明白宋尚节是人不是神。附言:1966年香港灯塔8月份刊物有陈惠兴弟兄写的文章述及,有两位医生述说主仆人1939年5月25日第二次来泰国领会时,有一位妇女带她的哑女尊婢(系帕府方言即白兰花)请主仆祷告,祷告后尊婢仍然不会说话,母女心冷了半截。主仆告诉他们说:“七日必愈。”七天后,尊婢果然好了,由于尊婢得到神医治的神迹,当地悔改信主的人数激增,正如经上所说:主与他们同工,用神迹证实所传的道。

(三)事奉中的体会: (1)最大的神迹是基督的福音改变了人心。
(2)如果信仰完全建立在神迹奇事上,这种信仰的根基是不可靠的。
(3)一个有医病恩赐的人,魔鬼是多么眼红,巴不得使他做一个以敬虔为得利门路的人。
(4)以往神藉着主仆人的手行许多神迹,人不免看他过高,如今病二年,叫人看见他能祷告使别人得医治,而不能使自己得医治,好将一切荣耀归神。